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6:30    次浏览
近些年,出国留学热度一直不减,且留学生渐趋低龄化。其实,早在19世纪70年代,中国就有一批留学幼童被派遣出国。1896年,即中国败给日本、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的第二年,清政府派遣13名留学生到日本,由此开始了持续到20世纪上半叶的留学热潮。那时,留学还远未像今天这般大众化,因为资格难得,当年的留学生里出了不少像蔡元培、鲁迅、胡适、钱三强、汤佩松、林风眠这样的大师级人物。张倩仪是一位资深出版人及作家,曾任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,以文学、历史、艺术的比较研究见长,在近年来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写作中,特别着重写以普通人生活经历为核心的历史。近期,其苦心钩沉后的新作《大留学潮:记动荡时代的逐梦青春》出版,再现了当年的留学热潮。 在被列强欺辱多年后,特别是甲午海战后,清政府中的一些人士意识到向国外学习的重要性。1896年,清政府派13名留学生到日本,国内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把眼光和希望移到国外,留学于是变成全国的行为不少人觉得,留学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做的事情,然而张倩仪在书中的记录表明,最初时情况并非如此。第一个在美国著名大学毕业的留学生容闳就是穷孩子。当年,家里没能力供容闳读书,所以他到教会学校接受教育,1847年与同校的几个孩子自愿跟随回国的教师去了美国。那个时代,“留学的人不但少,而且身份低微。”20年后,容闳计划安排幼童去美国留学。这一计划虽然得到了曾国藩的支持,但起初还是招不够人数。在被列强欺辱多年后,特别是甲午海战后,清政府中的一些人士意识到向国外学习的重要性。1896年,清政府派13名留学生到日本,国内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把眼光和希望移到国外,留学于是变成全国的行为。清廷甚至将派遣留学生到日本作为一项国家政策,洋务派大臣张之洞主政湖北时,设立两湖书院,并于1900年让全体学生官费留日,亲自送这些学生乘船。“十年之后,光是日本已经有8000个中国留学生,不少还是自费的。留日潮之后,是留美潮、留法潮、留苏潮。”作者在书中这样记述。在大留学潮中,留学生自己写过两部著名的畅销小说。一本是清末写留日生活的《留东外史》,一本是钱锺书先生的《围城》。两本书中都调侃了留学生的窝囊甚至堕落。然而,在留学生中,不乏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,他们不满于国家的积弱,想成为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清末民初时的留学生,出国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两种:其一是为了自己的前途,另一种是心怀救国梦想。 1850年,第一个留学生容闳从耶鲁大学得到学士学位回国时,科举制度尚且没被废除,容闳说自己相当于“中国的秀才”。科举制度被废除后,传统读书人的出仕之途被断绝,再加上那时的清廷渴求人才,于1905年举行了留学生考试,有些普通大学的留学生考试合格后获得了进士或举人出身。福建一个小学生见到县里第一个留美博士戴着眼镜、穿着西服后,觉得很有派头,并记录说:“在我们这些小学生眼里,博士就等于中了状元。”一时间,留学生身价百倍,人们由不肯去到争着去。人们之所以热衷于留学,是因为随着中国固有的生产结构的变化,科举不中的读书人无法像以前那样靠教书、行医维持生活,到1930年时,“毕业即失业”一度成为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口头禅。当时出国留学,被称为“镀金”,曾有一位富商的儿子这样说:“去法国镀两年金吧。”在大留学潮中,留学生自己写过两部著名的畅销小说。一本是清末写留日生活的《留东外史》,一本是钱锺书先生的《围城》。两本书中都调侃了留学生的窝囊甚至堕落。然而,在留学生中,不乏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,他们不满于国家的积弱,想成为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。中国的外交家施肇基去美国留学时,只有十六七岁,当教授问他为什么来美国时,施肇基历数鸦片战争以来各国企图瓜分中国的情况,回答说:“中国积弱,受人欺凌,愿以所学,为国家收回利权,雪耻图强。”救国的梦想,在“五四运动”之后影响着更多的年轻人。“那时候留学生所想的,几乎一致的是如何学些对于国家民族有用、有益,对于解救国家民族有效,最好能立竿见影、有根本解决之效的学问,然后早日回国,将所学能贡献于祖国。”当年的留学生如此说道。据作者在书中所说,“五四运动”时期,不仅是中国,欧洲也处于国家和社会动荡期,各种思潮涌现。在种种思潮的影响下,科学救国梦、实业救国梦、教育救国梦等深深地植根在了留学生中有识之士的心中。在那个国家积弱的年代,留学生很少有留在国外的。这纵然与当时各国对待中国留学生的政策相关,但更为重要的是留学生对故国的眷恋。“我青年时期所梦想的两洋横渡、百史纵观,至此已部分实现,今后的问题是如何努力,以达到学以致用及教育救国的目的。”当年一位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如是说。“由于大量摘用各种回忆录,书中不乏对留学生活大小事务的记录,譬如旅途中的意外、向人借钱、过语言关的煎熬……看似纤芥无遗,但作者考察的重中之重,仍是国内外各种思潮对于留学生人格养成,进而演至对中国国内时局、政治潮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”通过具体的人物展现大时代,这是本书作者所用的写作方法。《大留学潮》一书中,作者搜罗了近300位亲历者的历史回忆,以真实、完备的细节再现传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历程。“由于大量摘用各种回忆录,书中不乏对留学生活大小事务的记录,譬如旅途中的意外、向人借钱、过语言关的煎熬……看似纤芥无遗,但作者考察的重中之重,仍是国内外各种思潮对于留学生人格养成,进而演至对中国国内时局、政治潮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。20世纪上半叶,中国政局的变迁纷乱扰攘,在作者看来,却也离不开一大批自海外归来、受国际风云影响的弄潮儿播云弄雨的因素。”本书的编辑在“出版后记”中说。作者张倩仪本人也承认,这本书的写作难度很大,“共见少,因为当年留学的地方多、时间长,留学生之间不易有共同的经验。新见难,因为研究留学的书汗牛充栋。在取材上,如果写留学的生活细节,易琐碎而无深意……更何况留学事业后来卷入政见及意气之争,颇为激烈,看当事人自述,要排除互诋及自捧的地方。留学生的争端与世界潮流亦大有关系,要放到世界思潮等诸多背景上考虑,才可见到底因的一二。难关千百,独学时常畏难,更况这是一条孤独而狭窄的路。”虽然如此,作者经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之后,以颇具可读性的文字写出了大时代下读书人的选择和命运。在作者的笔下,在那个中国向近现代化转型的阶段,留学潮恰是这段近代史的一个切片,聚焦于几代中国青年知识精英。本报记者 李宁